2019-04-11 14:09:40
在植物整個生長期內所必需的營養元素是:碳(C)、氫(H)、氧(O)、氮(N)、磷(P)、鉀(K)、鈣(Ca)、鎂(Mg)、硫(S)、鐵(Fe)、錳(Mn)、鋅(Zn)、銅(Cu)、鉬(Mo)、硼(B)、氯(CL)十六種。
這十六種必須的營養元素又可分為大量營養元素、中量營養元素、微量營養元素。
大量營養元素,它們在植物體內含量為植物干重的千分之幾到百分之幾。有碳(C)、氫(H)、氧(O)、氮(N)、磷(P)、鉀(K)。
中量營養元素有鈣(Ca)、鎂(Mg)、硫(S)。
微量營養元素,它們在植物體內含量很少,一般只有只占干重的十萬分之幾到千分之幾。有鐵(Fe)、錳(Mn)、鋅(Zn)、銅(Cu)、鉬(Mo)、硼(B)、氯(CL)。
氮(N)對作物的生理作用
氮不僅是植物體內蛋白質、核酸以及葉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,而且也是植物體內多種酶的組成部分。同時,植物體內的一些維生素和生物堿中都含有氮。在蛋白質中,氮的平均含量是16-18%,而蛋白質是構成原生質的基本物質。一切有生命的有機體都是處于蛋白質的不斷合成與分解之中,如果沒有氮素,就不會有蛋白質,也就沒有生命。氮也是植物體內葉綠素的組成部分,氮素的豐缺與葉片中葉綠素的含量有著密切的關系,如果綠色植物缺少氮素,會影響葉綠素的形成,光合作用就不能順利進行。氮素供應充足,植物可以合成較多的葉綠素。一般作物缺乏氮時的癥狀是:從下部葉開始黃化,并逐漸向上部擴展,作物的根系比正常生長的根系色白而細長,但根量減少。
磷(P)對作物的生理作用
磷是植物體內許多重要有機化合物的成分(如核酸、磷脂、腺三磷等),并以多種方式參與植物體內的生理、生化過程,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都有重要作用。核酸和蛋白質是原生質、細胞核和染色體的重要成分,在植物的生命活動和遺傳變異中起重要作用。細胞分裂和新器官的形成都少不了他們。供給正常的磷營養,能加速細胞分裂和增殖,促進生長發育,并有利于保持優良品種的遺傳特性。特別是作物的生育早期,充足的磷營養對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早熟、優質高產有重要作用,否則,生長受到抑制,根系發育不良,而且這種影響即使以后大量補給也難于完全彌補。
在氮素代謝中,磷也是重要的,如果磷不足,就會影響蛋白質的合成,嚴重時蛋白質還會分解,從而影響氮素的正常代謝。所以在缺磷時單施氮肥效果不好,所以我們提倡氮磷肥配合使用。
如果供磷不足,能使細胞分裂受阻,生長停滯;根系發育不良, 葉片狹窄,葉色暗綠,嚴重時變為紫紅色。 大量事實表明,充足的磷營養能提高植物的抗旱、抗寒、抗病、抗倒伏和耐酸堿的能力,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,促進花芽分化和縮短花芽分化的時間,因而能促使作物提早開花、成熟。
鉀(K)對作物的生理作用
鉀對植物的生長發育也有著重要的作用,但它不象氮、磷一樣直接參與構成生物大分子。它的主要作用是,在適量的鉀存在時,植物的酶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。
鉀能夠促進光合作用。有資料表明含鉀高的葉片比含鉀低的葉片多轉化光能50%-70%。因而在光照不好的條件下,鉀肥的效果就更顯著。
此外鉀還能夠促進碳水化合物的代謝、促進氮素的代謝、使植物經濟有效地利用水分和提高植物的抗性。
由于鉀能夠促進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合成,因而使植物莖桿粗壯,抗倒伏能力加強。此外,由于合成過程加強,使淀粉、蛋白質含量增加,而降低單糖,游離氨基酸等的含量,減少了病原生物的養分。因此,鉀充足時,植物的抗病能力大為增強。例如,鉀充足時,能減輕水稻紋枯病、白葉枯病、稻瘟病、赤枯病及玉米莖腐病,大小斑病的危害。
鉀能提高植物對干旱、低溫、鹽害等不良環境的忍受能力和對病蟲、倒伏的抵抗能力。
土壤缺乏鉀的癥狀是:首先從老葉的尖端和邊緣開始發黃,并漸次枯萎,葉面出現小斑點,進而干枯或呈焦枯焦狀,最后葉脈之間的葉肉也干枯,并在葉面出現褐色斑點和斑塊。
鈣(Ga)對作物的生理作用
鈣是構成細胞壁的重要元素;它與蛋白質分子相結合,是質膜的重要組成成分;鈣是某些酶的活化劑,因而影響植物體的代謝過程。它對調節介質的生理平衡具有特殊的功能。植物缺鈣時,植株矮小,根系發育不良,莖和葉及根尖的分生組織受損。嚴重缺鈣時,植物幼葉卷曲,新葉抽出困難,葉尖之間發生粘連現象,葉尖和葉緣發黃或焦枯壞死,根尖細胞腐爛死亡。應該注意的是,植物缺鈣往往不是由于土壤缺鈣,而是植物內鈣的吸收和運輸等生理作用失調所造成。
鎂(Mg)元素對作物的生理作用
鎂是葉綠素的組成部分,也是許多酶的活化劑,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、磷酸化作用、脫羧作用關系密切。植物缺鎂時的癥狀首先表現在老葉上。開始時,葉的尖端和葉緣的脈尖色澤退淡,由淡綠變黃再變紫,隨后向葉基部和中央擴展,但葉脈仍保持綠色,在葉片上形成清晰的網狀